领导讲话稿怎样结构?有多个领导讲话,结构上应注意什么问题?
- 技巧分类:职场办公
- 技巧标签:领导  讲话稿 
- 技巧链接:https://wpfx.eu.org/skills/3601.html
- 技巧详情:
领导讲话稿怎样结构?
所谓结构,即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,是围绕讲话主题的需要,通过层次与段落对题材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,使各层次与段落之间紧密衔接、彼此呼应,共同为主题服务。结构的方法因讲话稿样式的不同而不同。党代会、人代会、政协会、团代会等例会上的工作报告,其结构的格式化较强,即前一部分报告工作,后一部分提出工作意见,几乎篇篇如此,所以这里不作讨论。要讨论的是无一定格式的、用于布置工作的各类讲话稿的结构方法。这类讲话稿的结构因会议的主题、内容、对象而异,甚至因讲话者的兴趣、风格而异,所以结构方法也最为灵活多样。在这里,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:
第一,以内容定结构。当我们接到起草任务时,首先要考虑清楚的是:这篇讲话的主题是什么?根据主题,要写进哪些内容?大致讲几个什么问题?考虑清楚后再进行结构设计。这就是说,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,是内容决定结构,而不是结构决定内容,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。举个例子来说,某篇讲话只讲流通问题,篇幅限制在3000字左右,如果也像写大块头文章一样,一二三四五地拉上个庞大的架子,就很难把文章写短、写实,就会像瘦个子穿宽大衣服一样显得空荡荡。反过来讲,如果讲话涉及党政财文各个方面,而“架子”设计过于狭小,那么内容就会铺展不开,就会像大胖子穿紧身衣一样显得别扭。所以,内容与结构的关系就像身材与衣服的关系,必须合身、得体才好看,离开内容考虑结构,往往弄巧成拙。
第二,不固守“模式”。因为这类讲话稿的结构不需要也不应该有某种“模式”,一旦形成某种“模式”,就造成结构雷同,就显得呆板和僵化了。所以在考虑结构时要注意比较一下:我现在搭的这个“架子”和以前搭过的或别人搭过的“架子”是否相同,如果相同,则应避免。这就好比做房子,如果所有的房子都是一样高矮、一种模式,当然不能给人以新鲜感和美感。现在有些讲话稿的结构就存在雷同的问题,比如大家熟知的“三段式”:第一段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,第二段是任务和措施,第三段是加强领导,以至于与会者一听念到“加强领导”,就知道快要讲完了。当然,这样写并不是不可以,但如果每篇讲话都这样结构,就难免给人以陈旧感。还有一种现象是,凡领导讲话都要讲到三个以上问题,而很少讲两个以下问题,似乎没讲到三个以上问题就不完整、不过瘾。说起来,“三”真是一个神奇的数字,三足鼎立、事不过三、三思而行、三生有幸、三顾茅庐、三缄其口、三人行必有我师等,都与“三”有关,于是写文章也是三个问题,每个问题里边又是三个小问题,好像无“三”不成文了。其实这只是习惯使然。为什么一定要讲三个问题?讲两个问题、一个问题不可以吗?当然可以。关键还是要从内容出发,当讲几个问题就讲几个问题,既不要削足适履,把该讲的问题落下,也不要生拼硬凑,把不该讲的问题硬搭上去。
第三,力求紧凑、集中。这里指的是文章的内部构造要严谨、周密,使各部分之间形成有机的紧密的联系,从而使整篇文章有一种整体感、和谐美,把主题烘托出来。不紧凑、不集中,必然使结构松弛散乱,进而导致文章的失败。现在有些讲话稿的结构就存在这方面的欠缺:(1)内容设计不集中,有些方面是为主题服务的,有些方面则偏离了主题。比如某篇讲话的主题是“高举团结、廉政、务实的旗帜,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”,下边设计了“从严治干刻不容缓、重要的问题在于加强学习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、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、关于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几项重要工作”等5个小标题。很明显,前4个小标题扣紧了主题,后一个小标题则离开了主题,完全可以“砍”掉,如果这方面内容需要保留,小标题就应改成“以务实的精神做好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”,这样才连得上主题。(2)所设计的内容虽然与主题相吻合,但各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,显得杂乱无章。比如一篇谈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讲话,设计的内容和排列顺序是:“1.共产党员要在改革与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;2.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;3.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敬业爱岗、无私奉献上;4.党员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;5.党员教育要注重实效。”这里有两个问题:一是次序颠倒,既然要指出问题,应该把第4点作为第1点,先把问题摆出来再谈要求和措施,显然更合乎逻辑,写起来也更顺手;二是内容设计缺乏确定性,第3点写起来会与原第1点重复交叉,因为谈的都是党员的作用问题,不如将二者合并。(3)内容设计贪大求全,什么问题都想讲到,实际上什么问题都不可能讲清楚。比如有些讲话稿的设计,从国际形势到国内形势,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,从工青妇到对台、统战和民兵预备役,简直无所不包了,看起来考虑很周全,但按此写下去、念出来,只能使听众眼花缭乱,灌了满脑子东西还闹不清究竟要抓什么。这就需要首先从结构上把好关,该讲的内容就讲,不该讲的和可讲可不讲的坚决不讲。
第四,合理安排段落和层次。段落是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,是为划分层次服务的;层次分明,就能使文章脉络清楚,便于听众理解。怎样才能使层次分明呢?直白一点说,就是哪个问题先讲、哪个问题后讲,要按逻辑关系、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,不能错乱,不能颠倒。常见的排序方法有:
(1)并列式排序法,即各层次是“平起平坐”的,不存在谁主谁次、谁轻谁重的问题,都是直接对主题负责。比如一篇布置经济工作的讲话,第一部分谈农业,第二部分谈工业,第三部分谈财政,三者就是一种并列的关系。
(2)递进式排序法,即各层次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,是循序渐进式地铺展开来的。比如一篇谈加强理论学习的讲话,第一部分谈为什么要加强学习,第二部分谈怎样加强学习,第三部分谈学习要同实践相结合,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递进式的。
(3)附带式排序法,即层次有轻重和先后之分,把主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,其余的作为附带或补充。比如一篇布置新一年经济工作的讲话,主要的层次排完之后,带上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具体问题:“第一,抓好春耕生产;第二,抓紧财政工作,确保实现‘开门红第三,关心群众生活,帮助灾民度过春荒。”这些内容都很重要,但又不是全年经济工作的重点,所以列在后面来讲。
(4)主从式排列法,即主要层次摆在前面,非主要层次摆在后面,为主要层次起烘托和服务作用。比如一篇布置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讲话,优化产业结构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作为主要层次,后边跟上几段谈改进工作方法、做好服务工作、减轻基层负担和农民负担等问题,这些内容就属于从属层次,为实现主要层次的目标任务提供保障和支持。
(5)交互式排序法,即在各层次内容有所交叉的情况下,把其中的共性问题抽出来,集中成为另外的层次。比如某篇讲话部署乡镇企业、个体私营企业和二轻集体企业的发展问题,其中每个层次当然各有各的内容,但都涉及推进科技进步和搞活产品销售两方面的问题,这种情况下,与其按并列式方法每个层次都谈一遍,不如把这两方面内容集中起来,排在后面写,以免重复累赘。
(6)总分式排序法,即先集中说,再分开说。如某次招商引资现场会结束时的讲话,首先用一定篇幅肯定和总结这个地方招商引资的好做法、好经验,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,然后再列出若干层次提任务、谈要求。有时,某篇讲话中的某一个问题带有纲领性、覆盖性,若单独列为一个层次,与其他层次又不是并列或递进关系,所以也把它放在前面单独写。如一篇部署国有企业改革的讲话,它需要提出改革的指导思想、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,显然不能与后边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混杂在一起,而要摆在前面先交代清楚,再铺排搞好企业改革的步骤、方法、要求等具体层次,这样逻辑上更顺当,也便于听众把握。
同一个会议上如有多个领导讲话,结构上应注意什么问题?
从道理上讲,一个会议上不宜有多个领导讲话,否则必然出现重复,弄得下边不知贯彻谁的讲话好。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有时又很难避免,这就需要从结构上进行一些技术处理。这里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:
一种情况是,两个领导的讲话不分主次,都是就某一项或几项工作进行部署。这种情况下需要特别注意的,就是避免内容和结构的重复。重复就是浪费,就是不讲效率,甚至是不负责任。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,两个领导所讲的观点、内容甚至连结构都基本相同,无非在某些提法、技巧上有些差异,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是重重复复,颠三倒四,无端浪费时间,还不如由一个人集中讲更好。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?如果两个领导都非讲不可的话,那么首先要从内容和结构上有所区别,有所侧重,撰稿者事先要通好气,作好分工。比如综合性经济工作会议,党委领导可以讲得宏观一些,具体的问题不过多涉及,或着重在为经济建设提供组织、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以及协调各方彤成合力等方面提出要求;政府领导则可讲得微观一些,就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;还有一种办法是,政府领导讲全面,党委领导讲重点,这样也可以区别开来。
另一种情况是,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、部门的正副职同时在一个会议上讲话,这样就必然要有个主次之分,包括从内容上、角度上、语气上都要有所区别。比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,分管领导可以讲具体的任务和要求,而主要领导则可站得更高一些,从改革、发展、稳定的全局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要求,这样就不至于重复,而且可以相互补充,相得益彰。
再一种情况是,同一个会议上两个领导讲话,一个作主体报告,一个作会议总结。这里同样要力戒雷同和重复。需要指出的是,有些会议总结根本不像总结,主体报告中已经讲得明明白白的事情,它还要啰里啰嗦地讲上一大通,生怕人家不明白,甚至比主体报告讲得还要长,以至喧宾夺主,主次颠倒。所谓会议总结,顾名思义,就是概括会议情况和会议收获,解答与会者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,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作意见。但这种工作意见不是叫你去重复主体报告讲过的东西,而是主要就如何贯彻主体报告和会议精神提出要求,其中还包括:对主体报告中提到的重点工作进行强调,以加重它的分量;对主体报告中没有提到而工作中必须注意的事项进行“拾遗补缺”。这样,两篇讲话就可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了。
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:不少会议总结都是在会前与主体报告同时起草,会议还没有开始,秀才们就在那里海阔天空地想象“这次会议开得很好,很及时,同志们一致认为,通过这次会议,明确了方向,坚定了信心,开阔了思路,鼓舞了斗志,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……”如此这般。这实在是滑稽可笑的。会议还没开,与会者的反映根本无从知道,会碰到什么问题也不清楚,怎能说会议就开得很好了呢?这样也很容易造成在内容和结构上与主体报告大同小异,因为你是凭主观想象写的,而不是根据会议情况写的。正确的办法是,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再写会议总结,这样针对性就会强一些,内容也实在一些,且可避免与主体报告重复,当然起草者要辛苦一些就是了。但即便是赶写出来的,可能粗糙一些,也比那种事先想象出来的八股文章要好得多。
发表评论(审核通过后显示) 取消回复